高中一年级必学一历史的要点汇总

点击数:765 | 发布时间:2025-06-08 | 来源:www.jiankexinxi.com

    一路走来,懵懵懂懂,跌跌撞撞,或欢欣或激励,一个脚印一步成长,深深浅浅,感谢时光,教会了我怎么样成长,怎么样去演绎我们的生活,让我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,它没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完美,它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。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内容,期望会对你有帮助,更多精彩,持续更新!

    夏、商、西周的政治规范

    1、夏商的政治规范

    1.从禅让到王位世袭

    约公元前2070年,禹打造夏,国内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规范。禹死后,其子启即位,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。

    2.王权具备神秘色彩

    统治者把我们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,国家大事通过测算方法来决定。

    3.初步打造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规范

    中央设相、卿士等,地方设侯、伯。

    2、西周的政治规范

    1.等级森严的分封制

    目的:

    拱卫周王室,进行有效统治,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。

    内容:

    ①分封对象——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、功臣、古时候帝王的后代,让他们打造诸侯国,拱卫王室。

   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——要服从周王的命令、镇守疆土、随从作战、交纳贡赋、朝觐述职。

   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——职位世袭、对卿医生再分封、设置官员、打造武装、征派赋役。

    用途:

    ①加大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;

    ②开发边远区域,扩大了统治地区;

   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普通的政治格局;

   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;

   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,周天子具备权威,国家政权趋向严密。

    局限:

   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,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。

    瓦解:

    西周后期,王权衰弱,分封制遭到破坏。

   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、行县制。秦统一后在国内打造郡县制,分封制瓦解。

    2.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

    概念:

   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、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规范。

    目的:

    加大统治秩序,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、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

    内容:

    继承制;确立严格的大宗、小宗体系;家国政治

    影响:

   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规范,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,也有益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。

    ②宗法关系有益于凝聚宗族,预防内部纷争,强化王权,把“国”与“家”密切的结合在一块。

   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:

   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规范的两大支柱,互为表里;

    分封制是打造在宗法制基础上的,宗法制在政治规范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。

    3.礼乐规范

    含义:

    对统治阶级平时的政治、社会活动拟定一些规则和仪式,并配有特定的音乐。

    目的:

   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

    用途:

   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规范、预防僭越行为的工具,有益于统治秩序的稳定。

    秦朝中央集权规范的形成

    1、中央集权规范形成的背景——秦的统一

    1.背景

   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

    2.条件

    ①经济:秦国经过商鞅变法,实力增强

    ②思想: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

    ③客观:人民渴望统一

    ④主观:秦王嬴政的雄才粗略

    3.打造

  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打造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、封建*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——秦朝。

    4.手段

    颁布秦律;统一度量衡、货币、车轨;统一文字;修驰道、开通灵渠、修长城、移民等。

    5.影响

   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,打造了统一的*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,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进步。

    ②有益于各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、民族融合,巩固国家统一。

    ③有益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。

    2、皇帝规范

    1.内容

    ①权力高度集中

    天下大权,集于中央中央大权,集于皇帝

    ②皇权至上

    皇帝总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所有大权;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。

    ③皇帝独尊

   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

    ④皇位世袭

    2.特征

    皇位世袭——权力的不可转移

    皇权至上——地位的不可僭越

    这是中国古时候*规范的要紧特点

    3、中央官制

    1.内容:三公九卿

    丞相——百官之首,帮助皇帝处置全国政事

    御史医生——副丞相,上传下达,负责监察百官

    太尉——管理全*务

    九卿: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,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

    2.特征

   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、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,彼此牵制,军政大权学会在皇帝手中。

    ②军政大事,先进行朝议,后由皇帝裁决,以降低决策失误。

    3.利弊

    利:一定量上降低了君主*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。弊:因皇权过大,易形成君主**,缺少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。

    4、郡县制

    1.背景:

    ①春秋战国时期,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区域设郡县

    ②秦统一后,公告地区空前扩大

   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

    2.内容:

   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,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。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

    打造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,郡守、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

    3.影响:

    达成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

    把全国每一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,巩固了国家的统一。

    从汉至元政治规范的演变

    1、中央集权的进步

    1.汉朝

   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,同时分封诸侯,实行郡国并行制。

    汉武帝颁布“推恩令”,王国越分越小,列侯归郡管辖,加大了中央集权。

    3.唐朝

    唐朝中期,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。

   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,紧急削弱中央集权。

    4.北宋

    军事: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,抽调各地精兵强将,充实中央禁军

    行政: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,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

    财政: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,其余全由中央掌控

    5.元朝

    河北、山西、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,在地方实行行省规范,边远民族区域由宣慰司管理,西藏由宣政院管理。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,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。

    行省制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,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

    2、君主*的演进

    1.汉朝——内朝

    汉初,丞相集决策、司法、行政大权于一身。

   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随从、秘书等工作的人,让他们担任尚书令、侍中等,参与军国大事,削弱相权。

    2.魏晋南北朝——三省体制

    尚书省、中书省、门下省

    3.隋唐——三省六部制

    三省:中书省;门下省;尚书省

    六部: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

    影响: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,相互牵制和监督,相权分散皇权独尊;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时候政治规范的重大创造,历朝基本沿袭这种规范。

    4.宋朝——分割相权

    宋初,中书门下作为高行政机构。

    后增设参知政事、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、军权和财权。

    5.元朝——中书省

    中书省上承天子,下总百司,是高行政机关,长官行使宰相职权。

    元朝后期,宰相势力扩大。

    3、选官、用官规范的变化

    1、汉朝

    察举制——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,打造起人才选拔规范

    2、魏晋南北朝

    九品中正制——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入仕途

    3、隋朝

    科举制——隋文帝时分科选拔,隋炀帝时设进士科,科举制形成。

    4、唐宋元各朝

    继承并健全科举制——增加考试考哪几科,武举,殿试等。

    科举制的影响:科举制是封建选官规范的一大进步。它把念书、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,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、扩大官吏人才来源、提*员文化素质,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,大大加大了中央集权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(https://www.scxhcf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

  • 国家人事考试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